“我的毕设答辩在村里”
“我们老师说,这样的毕业设计答辩是第一次,被我赶上了。”日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向蓉的笑脸和夏天的阳光一样灿烂明亮。
此时的向蓉正站在浙江省宁海县湖头村村民葛招龙家的院子里。木结构的老宅子雕梁画栋,院子里还有一座以宁海古戏台传统技艺打造的纯手工戏台。在四合院的中央天井处,坐着一排人。
“有我的乡村导师葛招龙,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我的产业导师蒋新连,宁波优和办公文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向蓉介绍说,“我们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下一个上场的就是我。”
不仅是毕设答辩,向蓉的毕业论文开题也是在湖头村进行的。“设计类本科生在毕业的时候需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但是,年年都是纸上谈兵。这一次,我们选择在宁海相邻的湖头村和下畈村完成毕业设计创作、毕业论文撰写、毕业成果展览、毕业答辩和成果落地,就是从‘真题假做’向‘真题真做’转变,创造高校育人的新形式、长三角校地合作的新模式。”向蓉的指导老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说,这也是他从教20多年的首次尝试,共有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长三角地区12所院校的60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宁海是我国艺术振兴乡村的发源地,其文化深耕做法成为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艺术扶贫”项目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还被写入了省市共同富裕相关文件。“让高校的智慧与乡村的文化一起产生化学反应,这个活动将为艺术振兴乡村增添新注解。”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贵军说。
《基于社会交往的乡村社区花园规划设计》《撷草・归田园――景观互动植物体验园》《新溪坑景观设计》……60份毕业设计的主题涉及康养产业规划、乡村环境改造、民宿改造等,不乏创意,且接地气。“这些都是基于枫湖边相邻的湖头村和下畈村的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等实际需求而策划出来的。”在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卜令峰看来,一方面,学生把目光投向乡村,让田野成为书写青春华章的好地方;另一方面,这是乡村振兴跨越发展的新契机,打通双向接口、满足双向需求。
站在导师们面前,向蓉清了清嗓子:“我的毕业设计是《基于葛洪养生文化的盲盒IP形象设计》。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养生文化如何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我想到了盲盒IP形象设计。”
“你的设计图已经在我手里了。我可以马上把这些形象用到文化用品上。”蒋新连很兴奋。
“基于葛洪设计就要读懂他。他不仅是养生学家,更是化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有没有可能一种身份一种IP?”葛招龙说,好的设计不仅留在论文里、留在湖头,而是应用在实践中。宁海有着4万多葛洪后人,希望设计出的产品既是湖头村的又是宁海的、世界的。
所有的答辩结束了。向蓉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好自己的学士服,飞奔到村头那棵500岁的老樟树下,留下她大学生涯最后的纪念。
(本报记者 曾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