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写满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字里行间
2022届毕业生的大学生活既“特殊”也“幸运”。
“特殊”在于,过去四年或者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里,“我的大学疫情做主”,当面的交流变成了微信聊天,“面对面”变成了“键对键”,缩减的生活半径、隔屏相见的线上课堂,尤其是“抗疫有我”,众志成城,与新冠肺炎疫情进行顽强斗争,用积极的行动共同守护了校园安全底线,已成为难忘的青春记忆。
“幸运”在于,这期间亲历和见证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璀璨荣光: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共青团成立百年……感受着大国的底气、发展的脉动和时代的光荣。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大学毕业典礼多是“现场+线上直播”同步的方式举办。因此,在作为“Z世代”的“00后”一代即将走向时代舞台之际,校长们的毕业典礼致辞里更多了满满的祝福与期待、叮咛与嘱托,“家国情怀”成了高频词,“国之大者”成了热度语。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希望同学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成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寄语同学们面向未来,牢记“国之大者”,将个人追求与强国目标紧密结合,在服务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中一展所长,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以实际行动答好“中国之问”。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同学们要牢记“国之大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东南大学校长黄如期望毕业生永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初心,做到家国在心中,使命担肩上,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以大格局、大胸怀修炼大作为,让人生行得更稳、立得更牢,在强国路上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诸多校长的肺腑之言和谆谆教诲,“家国情怀”和“国之大者”的耳提面命,让现场或云端的毕业生心潮起伏,心怀激荡,心生力量。回首过往的大学时光,所有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形成了支持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行动自觉,亲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教学革命,经受住了非常时期线上学习、考试、答辩的种种挑战。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2届毕业生见证的非凡荣耀和经历的种种磨难,都将成为个人生命中最美的礼物,它赋予了自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家国情怀,锻造了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劲韧劲,铸就了自己意志坚定、不惧困难、顽强拼搏、坚韧勇毅的优秀品格。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一个凌空蹈虚的概念,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气质。
过去,“家国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是岳飞怒发冲冠、收拾旧山河的豪迈;是“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是“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慷慨。
今天,“家国情怀”是祖国万里边境线上的挺身而出;是疫情来袭时白衣执甲英雄的逆行征途和千万人众志成城的守望相助;是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喜讯传来的鼓与呼;是实验室里沉潜“卡脖子”的兴奋与孤独;是市场大潮中“不被大风吹倒”的坚守与执着。如果说,情怀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一种生命的温度,“家国”是奋发进取的方向坐标和攻坚克难的信心所系,那么,“家国情怀”既是豪情更是担当,对青年人而言,厚重而真切。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带着母校的千般祝福,带着校长的殷切嘱托,相信2022届毕业生一定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重,在时空坐标中透视世界之变和历史之变大势,厚植家国情怀,锚定人生定位,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怀揣智慧和坚韧,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强国复兴好成绩,书写勇毅前行的人生答卷。
(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