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外贸成绩卓越,通关便利水平持续提升
中宏网讯 2024年对于我国外贸而言是成果丰硕的一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3日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年我国进出口情况的亮丽答卷。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会上表示,2024年我国外贸达成了总量、增量、质量的“三量”齐升的卓越成就。
从总量上看,我国外贸跨越了42、43两个万亿级大关。全年进出口总值高达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这一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稳固了我国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如今,我国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外贸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从增量来说,2024年我国外贸增长规模达到2.1万亿元,这一数值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外贸总量,并且我国外贸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快水平。在质量方面,进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高技术产品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品牌出口创下历史新高,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蓬勃发展。
在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2024年,我国外贸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呈现出诸多特点和亮点。从量的角度看,2024年进出口总值相较“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增加了11.63万亿元,这一增量是“十三五”期间五年增量的1.5倍。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和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4.5%和10.5%,同比分别提升0.3和0.1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我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
从质的方面来看,我国外贸主要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结构更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提升0.9个百分点,达到59.4%,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4成。进口产品持续多元有效供给,机电产品进口增长7.3%,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5%,能矿产品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比重提升0.3个百分点。其二,“新”意更足。这一年新产品、新业态、新品牌不断涌现,外贸含“新”量不断攀升。更多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加速走向海外,电动汽车、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出口分别实现13.1%、32.8%、45.2%的增长。跨境电商新业态全年进出口达到2.63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1万亿元。自主品牌在出口中的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达到21.8%,国货潮牌在全球掀起“中国风”。其三,主体更强。2024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经营主体接近70万家,数量创新高。中国海关在深圳承办第六届全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大会后,越来越多外贸企业拥有AEO这一全球通行的“金字招牌”,截至2024年底,我国AEO企业数量达6338家,比2023年底增加612家。其四,伙伴更多。我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024年对联合国统计分组中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进出口记录,出口和进口伙伴分别比2023年增加1个和4个,对160多个贸易伙伴实现进出口增长。总之,2024年我国外贸实现了量与质的协同发展,是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发展。
通关便利化一直是外贸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的重要助力。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林少滨介绍,海关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优、简、快”三个字。
“优”体现在优流程、优服务上。海关持续优化进出口货物通关模式改革,推行快速通关的“绿色通道”。例如在广东省推行的“组合港”(“一港通”)便利通关模式,优化了海关通关和港口调拨等多个环节的衔接流程,使得进口主要环节从11个减至8个,出口主要环节从14个减至10个,货物平均堆存期由原来的5 - 7天缩短到2天以内,对于低风险的合规货物,基本实现读秒通关。
“简”即简单证、简手续。海关积极推动大幅精简进出口环节需验核的监管证书,并基本实现网上验核。如青岛海关将涉税化验和涉检化验合二为一,提高进口燃料油的通关时效,使储油罐周转能力提升30%以上。企业可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行通关“一站式”办理,近期取消跨境电商海外仓备案手续,企业完成报关单位备案和跨境电商企业备案即可开展业务。
“快”指作业快、检查快。海关通过智慧海关试点“远程属地查检”改革,视频连线实施远程查检,单票查检作业时间压缩90%;推行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可压缩企业通关时间80%;对进口大宗矿产品以及原油等实施“智慧检验检疫”“先放后检”等改革试点,如湛江海关对进口铁矿石实施“智慧检验检疫”模式,每批货物通关时间减少15个小时,企业配合作业量减少95%以上,乌鲁木齐、兰州海关开展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目的地检验试点,将通关时间由150 - 200小时缩短到30小时以内。
促进通关便利化没有终点,2025年,海关部门将继续推进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并出台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政策措施,致力于让外贸企业通关更加省时、省钱、省心、省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来源:中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