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建造 这个项目引来数百人“取经”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杨玉祥 韩蕾
如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如何提高市政公用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6月20日,山东省青岛市2023年市政工程安全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现场观摩会在青岛海洋活力区举行。在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承建的地下环路项目施工现场,数百名项目安全负责人与一线工人头戴安全帽,走进项目工地观摩学习。
地下环路项目周边效果图。受访方供图
地下环路项目位于青岛海洋活力区核心区,在该区域内打造形成立体化的道路交通系统,释放更多地面空间留给公交和慢行。工程围合世纪大道、纵二路、横四路呈单向逆时针环状布局。
该工程在青岛海洋活力区核心区地下2—3层,主线全长约2.56公里,匝道长度约5.7公里。环路依托轨交19号线、22号线站点,建设地下环路及地下步行通廊,联通轨交站点与各个地块,缝合世纪大道南北两侧,串联整个青岛海洋活力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建成“立体”“多元”“高效”“生态”的复合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形成串联整个片区的地下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骨架,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新型TOD核心的地下基盘。
钢模板单侧支模施工工艺。受访方供图
该项目根据基坑作业空间狭窄、施工难度大的特点,首次创新性地采用钢模板单侧支模施工工艺。该工艺具有防水效果良好、操作简单、附加成本少、施工工期短、整体稳定性强、外观质量好、结构强度高等特点,已申报省级工法。
地下环路为线性工程,同时环路交叉施工地块达32个,沿线周边存在污水场,各种管网多达13条,且环路北侧为后期规划轨道19号线、22号线站台共建段,安全施工尤为重要。据此,项目采用一体化管理,构建了数字化建设管理平台。平台利用5G+物联、BIM+GIS、无人机倾斜摄影等应用,实现与施工现场的AI智能监控、基坑智能监测、智能标养室、塔吊自动监测、自动环境监测、智能消防等设施进行物联,实现全方位现场管控。
据了解,地下环路项目积极进行科技创新,获国家专利受理5项、申报省部级工法2项、青岛市级工法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