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传递薪火,照亮强国英才成长路
党的二十大高屋建瓴地一体化部署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幸为人师,我深知这份责任的深沉与厚重――这份责任从抗战救国的校史中流淌而来,又向着新征程的强国梦想奔流而去,连接古今、联通血脉。“大思政”格局下,作为90后“青椒”的我有幸目睹和参与了学校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见证和投身于党的二十大以来“红色育人路”越走越宽广的最新实践。
师生共同参与,传薪聚力。在学院整体筹谋之下,各门思政课教研室围绕“四个一”行动起来,通过“进行一次专门集体备课”“梳理一份课程教学要点”“开设一堂教学示范课”“开发一个教学案例”的方式,力争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党的二十大最新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自身学深悟透,进而达到课堂上的深入浅出,力求做到讲深、讲透、讲活。不仅如此,学校党委组织校领导、师生代表、专家学者组成宣讲团,在校园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的热潮。
聚焦青年之惑,铸魂育人。要讲好思政课、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必须直面学生思想和理论上的模糊点和争论点,才能使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必须在“理论彻底”与“问题导向”中提升学生认同。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深谙理论内核,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亲近学生所想,在两支队伍互融互通中把握青年所思所惑,让学生在纷繁社会思潮的波澜中处变不惊。
智慧思政创新,聚势赋能。从追求“抬头率”到加深“体验感”,智慧思政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崭新路径。温室之花难懂疾风凛冽,只有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艰辛不易。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的当天,我带领同学们走入虚拟仿真课堂,学生们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悬崖村”上学路的变化。学生们震撼的表情写满了对脱贫攻坚之艰难不易的深切理解,表露出对党“以人民为中心”之执政情怀的高度认同。寓理于事、智慧教学,这是学院十年磨一剑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回想5年前,还是博士生的我,有幸代表北京高校博士生宣讲团作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场报告;5年后的今天,我已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努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时间、身份在变,但初心、信念未改。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我将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站稳神圣的三尺讲台,继续传递红色薪火,照亮强国英才成长路!
讲述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李璎珞
(记者周世祥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