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构建全息共振范式 育训乡贤型工匠之师
2005年,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科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长沙县职业中专五所院校合作率先开展硕士层次乡村职教师资育训教学联合探索。在十余年的教学探索中,湖南农业大学逐步走出一条“硕士层次乡村职教师资―硕士层次乡村工匠之师―硕士层次乡贤型工匠之师”的跨时间、跨空间、跨场域的“为农”教学之路,并将其在农业、兽医等13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最终形成了“三界共商”+“三双共生”+“三术共长”的乡贤型工匠之师“全息共振”育训范式特色教学成果,破解了“机制不活”“路径不畅”“质量不高”的难题,开辟了一条具有现代研究生特色的乡贤工匠之师育训新路。
构建“三界共商”运行机制,实现需求全息和三界共振
为化解“机制不活”的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协同思想,学校构建了专业硕士乡贤型工匠之师育训的“三界共商”运行机制。“三界”指政界、学界、业界。政界即县乡政府依据乡村全面振兴高层次人才的新需求,提出专业硕士乡贤型工匠之师的计划与规格,全程参与工匠之师育训动态过程;学界即培养院校根据乡村工匠之师素质结构的新变化,研制和实施育训方案,与业界共同开发工匠之师育训课程、组织教学和质量评价,落实“双证书”制度;业界即行业企业根据三方协同新模式,提供育训产业前沿需求信息、产研基地、技术指导、校外导师和反馈育训效能。由此形成政界引导、学界主导、业界指导“需求导向”共同协商的运行机制。
构建“三双共生”育训系统,实现过程全息和三双共振
为消除“路径不畅”的问题,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结构功能主义,学校构建了专业硕士乡贤型工匠之师育训的“三双共生”生态系统。“三双”即“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主体方面,校内外“双导师”特长交互,助力乡贤工匠之师育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共振;环境方面,校内外“双基地”资源共享,助推乡贤工匠之师育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共振;功能方面,学历、职业“双证书”互通衔接,助使乡贤工匠之师育训的优良学业和优质就业共振。由此形成主体互促、环境适配、功能衔接的“三维一体”育训生态系统。
构建“三术共长”质量体系,实现效能全息和三术共振
基于分层教学原理和技能型人才阶段成长理论,学校构建专业硕士乡贤工匠之师育训的“三术共长”质量体系。“三术”即“技术、教术、学术”融为一体。技术上,采用“校校企”(中高职+专硕培养院校+企业)模式育训技术技能素养,开展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教术上,采用“政校校”(县乡政府+中高职+专硕培养院校)模式育训教育教学素养,开展“秀”“辩”“书”“艺”“诵”“文”6个教术活动;学术上,采用“产教研”融合模式育训学术创新素养,利用校内外导师多元化课题,锻炼学生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运用和学术规训能力。
学校在探索乡贤型工匠之师育训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示范引领、实践创新之路,并取得丰硕成果。自2007年以来,学校共培养乡贤工匠之师专业硕士11324名,涌现全国优秀村官彭万贵以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周益巍等乡贤型工匠之师,实现了种子队伍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全息共振;倾力打造以“院士天团”为代表的工匠之师育训队伍,十余年来共培训乡村工匠近30000人次;通过组织巡回讲师团,承接国培、省培项目,以精准送培到校和接受委培等形式,为广东、福建等20余省、市培训工匠之师6000余人,实现了乡村工匠培育与强农兴农全息共振;建成省级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一流培育学科12个,涌现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7个,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位点高质量发展全息共振;与合作单位的“工匠之师”成果获高度肯定,实现立德树人和智库咨询全息共振。“全息共振,育训一体”的教学范式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高层次人才保障,也为现代研究生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参考方案。
(作者:刘慧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